郑州名师助力中考,送上备考宝典(语文)
张喜乐:郑州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
河南省的中招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如何高效复习,提升语文成绩,是2024届的师生很关注的问题。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提出以下备考建议:
一、 教师要熟悉课标要求,从而进行精准指导。
中招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而2022年颁布的语文新课标,有许多新的表述和理念,作为教师,要反复学习、琢磨,对其中的重要表述,一定要认真学习。比如明晰课标对必考名著的表述;明晰对“文学性文本”和“实用性·思辨性文本”的不同能力要求;明晰语文试题提倡“生活化、情境化,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只有这样,才会“明”命题的趋势。
尤其是课标第49页至51页“关于学业考试评价的说明”,对指导中招复习有重要作用!
为了通过测试准确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课标对试卷的结构、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基于情境的题型设计、题量和难度、评分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要求。
具体命题时,要求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
能力训练上,要注重文本信息的提取、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结尾部分,还提出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的建议。
明晰了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们对中招试题的发展趋势自然就知其所以然了,这样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
二、 师生都要了解中招正规试卷的结构和试题特色,做到心中有数。
河南中招语文试题,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保持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会随着新理念适当“创新”。
如果仔细分析近几年的试题,会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 部分题目的设计与教材关联度强,与一些课文后的习题问法相类似,明显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2. 真实情境下的设题越来越明显。
3. 试题体现了关联和多元的思想。注重创设多文本学习环境,关注单篇与其他篇目的联系。
4. 减少了机械记忆的考查;答题去“套路化”也越发明显。
5. 减少了审题障碍,不在审题上设坑。
6. 增加了思维的含量和思维的进阶,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思维发展。
明晰了以上特点,在中招复习时,自然会有的放矢,选择的模拟试题才会更加高质、有效。另外,在这个“刷题”阶段,我们肯定会做一些往年或者今年的一检卷、二检卷、模拟卷……,细心的师生会发现,这些卷子,在语料的清晰性、精准性,命题切入角度的规范性上,和正规的中招试卷还是有差距的。如果再比较一下文字的长短,我们不得不赞叹正规中招试卷题干文字的表述和参考答案文字的表述,是如此的精简、全面、准确!所以,做题还是要多做中考真题!这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答题习惯。
三、 近阶段的进度安排和相关复习内容的注意事项。
一检之后,各校已经比较精细地“串”了一遍课本,现阶段基本都是依据《简析与检测》在进行板块训练和综合练习。《解析与检测》上、下两册,总计200页左右,内容很多,用时也比较长,但是,建议最迟也要在5月底结束,这样,6月初,就可以集中一段时间限时做整套的模拟卷,以便提升做题速度,把控考场时间。临近6月22日,可以重新回归课本,整理做过的典型题型,适当练手保持“手感”了。
依据《解析与检测》和中招试卷的框架结构复习各个板块时,在时间的安排和方法上,要有区别。比如字音、字形要随时积累,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反复记忆、练习;古诗文的复习,为了避免遗忘,可以采用录音的方式,利用休息、活动时间,见缝插针地反复倾听;现代文文段则需要反复实操,不间断地训练思维和概括能力……
做检测题时,要注意能力提升,不要去背记答案,要学会分析答案来自于文本的什么位置,答案的叙述语言、结构和角度有何特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题目和参考答案中,关注规律、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文学性文本”、“实用性·思辨性文本”而言,读透,才能答准,这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或者几段非连续性文本,要依次问自己几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静下心来读文本,然后辅以在文本中勾画、批注,基本就能理清文章的框架思路。
在文本上勾画的习惯很重要!第一遍读文本,一定要及时把和文章大框架结构有关的句子、关键词、与中心主旨有关的议论抒情句、有特色的一些词语、句子(如刻画人物或者环境描写的句子),以及写作手法等勾画出来。除了勾画,还可以在文本中做标记,标内容序号等,这样做,可以让你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核心,从而把文章“变短”,极有利于后面条理清晰地梳理答案。
答题时,要模仿中招类似参考答案的答法。比如有的小题可以先写出结论,然后结合文本以标序号的方式罗列相关依据进行解说;有的小题,如《舵链》《我的太爷老师》中的分层赋分题,就要有关联思维加抽象概括的意识,要由表及里,由表层意到深层意,由外形到精神,由个体上升到一个群体……这样做,关系到自己答题的规范性、答题角度的全面性和答题的深入程度,不可不察。
对题干细节的留意,也是一种能力,要养成把题干中的核心词随手勾画出来的习惯。
比如《解析与检测》上册第74页的古诗文默写:《钱塘湖春行》中哪两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如果你把“生机”“活力”两个关键词都勾画出来了,你就不会写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因为就“活力”这个词而言,写“禽鸟”更合适。
再比如郑州市今年二检卷子的第7小题:作者说李老师“对我而言是独特的”,那么从当年到现在,“我”所感受到的李老师的“独特”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如果我们第一遍阅读这个题目,就把“独特”、“对我而言”、加引号的“我”,都勾画出来,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老师下课的特色对我而言,就不能列入“独特”,因为这是面对大家的,是“大家所共有的”。而且在描写完老师下课的情景后,紧接着在第七段的段首“总结”到:“就这样一位平常的老师,被我这样一个无心向学的学生记住了”,依此,也可以判断出这个举动很普通,不能算独特。
四、 强化作文训练。
优秀生之间的差距,往往在作文上。对作文,要“拎出来”单独强化训练。
1. 系统训练审题、立意、选材、结构方式和写作手法。如审题训练,告知学生关注核心词的同时,更要关注修饰语,这样可以避免偏题、跑题。如《 里的微感动》中的“微”字;《 让我更出彩》中的“更”字;《最懂我的那个人》中的“最”字。
2. 挤时间读不同领域的书,主动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同时关照生活,提高情商。“有根株于下,才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才有皮壳于外”,写作需要素材积累。
3. 关注自然、关注有意义的社会热点,并勤于思考,将素材和感悟及时记录,做好素材储备。
4. 注意挖掘平时写作中存在的疏漏,熟知写作常见的错误,从而有意识地加以避免。
如议论文常见问题:
观点问题:有的观点悬而不论,有的观点偏颇错误,有的观点肤浅无新意。
论证乏力:有的论证过程,缺乏必然的逻辑关联,东拉西扯。
事例论证:有的例子过于陈旧;有的只知道正面论述;有的对事例叙述不够精炼(像记叙文);有的论据和论点是两张皮;有的只是罗列而已,缺少必要的分析,使论点与材料处于游离状态;有的材料不够客观,夹杂了许多主观因素,得出的结论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偶然性结论。
熟知了这些常见错误,就会有意识避免。
5. 坚决杜绝宿构、套构,提倡依题写真情实感!考场上,要永远记住:写对比写好重要,写清楚比有文采重要,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真”是作文的灵魂,记叙文要写真体验、真感情,才会打动人,才会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