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博友支招
博友支招

溶解度的“套路”

发布时间:2019-06-20      责编:王慧娟

溶解度的“套路”

溶解度问题是每年中招考试的必考点,少则一个选择题1分,多则填空题3分,虽然分值不高,但是不容易得分,失分率较高,属于难题。为什么溶解度题这么难得分呢?因为溶解度问题考点比较碎,不系统,做题没有具体的方法或套路。

那么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通过对近几年中招题分析总结,发现溶解度曲线问题可以归为以下五类,现总结如下:

一、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溶解度曲线首先要学会看图像,横坐标一般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这类题目最简单的就是溶解度大小的比较,相同温度下,比较二者的溶解度大小,直接在图像上,找到这一温度,看对应的纵坐标,哪条曲线在上面,对应的物质的溶解度就大。

二、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类题目考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固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一类是温度变化之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这类题目一般来说是溶液的质量是相同的,关键是找出二者谁的溶质多,谁的质量分数就大。第一类题目比较简单,比较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溶解度大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第二类题目较难,涉及到温度变化,很多同学在这类题目会有一个误区,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时候只看变化后的温度并且直接默认溶液是饱和溶液,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使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比如2019年说明与检测综合测试(三)第19小题。


如题:将t1℃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此时如果单纯看t2℃的溶解度,甲的溶解度比乙大,那么得到的溶质质量分数就是甲大于乙,这样就容易出错。因为从t1℃升温到t2℃时,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此时不能比较t1℃的溶解度,而应该根据t1℃找到二者的溶质进行大小的比较,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的得到,在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所以此时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乙的溶质比甲多,在饱和溶液中乙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甲大,升高温度时,二者溶剂溶质都没有变化,所以t2℃二者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乙大于甲。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与提纯法)。

做这类题目首先应该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分析。常考的知识点是涉及到温度变化,比如2016年的中招真题第8选择题:

C选项,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要想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也就是使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溶质减少,溶解度减少,那么应该降低温度,所以C选项正确。

结晶与提纯的方法选择本质上也是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条件选择。如果提纯的物质受温度影响比较大选择降温结晶或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如果提纯的物质受温度影响比较小则考虑蒸发结晶。

四、配制溶液时,溶剂、溶液质量大小的比较。

配制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或相同质量溶质配制饱和溶液时,溶解度越大,所需溶剂质量越小。比如2018年第18题


第二个空考查的是就是配制溶液溶剂质量大小的比较。通过观察曲线可以得出,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所以所需溶剂的质量甲小于乙。

溶液质量大小的比较往往给出溶剂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这类题目需要考虑的是在给定温度下溶剂是不是能够完全溶解。比如2019年说明与检测上册综合测试四17题:

第一空给出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此时求溶液的质量不能单纯的将二者相加,因为在20℃时,甲的溶解度是36g,代表在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g,那么在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所以虽然题目中给出20g甲,但是并没有完全溶解,所以溶液的质量=18g+50g=68g。

五、溶液稀释问题。

溶液稀释问题是常考题目,在2016、2017、2018年的中招题目中都有涉及,这类题目根据的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答题。可以套用公式:

稀释前溶液质量×稀释前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

例如在第四类题目中的18题的第三个空,考查的就是溶液稀释问题,可以设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为x,列出一个关系式:75g×50g/(50g+100g)=(75+50)x。求出x=20%。

六、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相结合。

这类题目是2019年说明与检测上提出的新要求,在以前的中招题目中还未涉及,但是在说明与检测上有相关的题目。比如2019年说明与检测下册中招考试化学模拟试题(六)25题:

第一问求NaCl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表可以得到NaCl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不大。所以看溶解度曲线发现X、Y两条曲线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X曲线增加的幅度较大,所以NaCl的溶解度曲线应该为Y。

溶解度曲线题目考点比较细,比较多,相信看完本文的分析,你的心里已有清晰的考点脉络,在这里祝各位考生中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郑州教育微信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郑州教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