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博友支招
博友支招

家长,别因为误区害了孩子

发布时间:2022-06-16      责编:王慧娟

众所周知,我国早就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实行免费就近入学,一些家长因此而认为“小升初”不用考了!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由于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性,以及历史的原因,初中和高中学校有好有坏,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学习环境,关键还有一个好的学习风气,这样的学校,就是一个一般的孩子甚至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进去之后也会学好的;那相反如果上二流甚至三流的初中,二、三流的学校,二、三流的老师,二、三流的学习环境,二、三流的风气,不仅学习成绩无法保证,更严重的是,好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会慢慢变坏。环境将造就一个人。毫无疑问,各位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流的学校去学习。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家附近就有一个一流初中学校,并且按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免费就近入学”的规定,我孩子就可以直接去读这个学校了。这完全是家长一厢情愿。那我们就来看一下所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实行免费就近入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每年小学6年级期末统考后,学校会把参与摇号的学生保送给当地教育局,由当地教育局组织微机摇号,微机摇号原则上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定3-6所对口学校都有可能摇进。摇号结束,孩子摇到哪所学校就在哪所学校入学,就不属于择校;如果不去摇到的学校就读,即使是到几所对口学校中的另外任一所学校就读,也属于择校。

各位家长一定还要搞清楚的是,你家附近的初中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如果是想就读民办的学校,也属于择校。报考民办学校还要由招生学校组织报名学生进行相关考试和面试,再在考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中,通过微机依据考试成绩排位确定学位;同样的,一旦选择非摇号的公办学校,也要依据学生考试成绩,通过微机排位确定学位。什么是排位?就是依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也许一分之差,就将与好学校无缘。因此小升初电脑排位的玄机就是:成绩好!好的中学追求的还是升学率,因此千方百计地招收好学生就是潜规则,因此素质教育将决定未来,但成绩好在孩子求学阶段是硬道理!

也许一些家长正在庆幸并感谢“双减”,一、二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家庭作业也不做了,自己和孩子都真正减负了。可能大家盲目高兴得太早了,特别是三年级的家长,如果你们不马上从这个误区里走出来,一年后你们将欲哭无泪、后悔莫及,并一定会悔恨终生!

各位家长也许不知道,虽然一、二年级不举行统一考试,但从三年级开始,语数外每学期都要举行期末统一考试;小升初进民办学校及公办名校的择校必须要考试,初中阶段9门学科科科、期期都要考试;中考后将依据成绩决定是读高中、还是读职中,甚至从此走向社会,进民办学校及公办名校的更是要另外考试;各位家长,你是想自己的孩子中考后读普通高中还是读重点高中?是读职中,甚至从此就走向社会?你现在就一定要想清楚并规划好。

只要中国的高考质素不取消,考试就将一定会伴随孩子9年(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三)。但随着国家放开生育三胎,学龄儿童将大量增加,千军万马抢独木桥的现象就不会改变,中国的高考制度就将永远不会取消,这是看似不公平、却是最公平的办法。同时,这次考试制度改革是“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就是高考总成绩的两部分;一参考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也就是学生的行为表现、综合素质,以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重点看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也就是说,成绩只是进大学的一个敲门砖、综合素质则是读什么大学的决定性砝码!现在就读小学的孩子,进入高中学习时,就将面临着比家长过去读高中时更大的、更全面的挑战和压力。

一二年级双百,三四年级八九十,五六年级七八十,这就是家长忽略孩子三年级关键期的后果!一二年级题目简单,三年级开始难度加大,一二年级不考试、不用做家庭书面作业,但并不代表家长就可以放弃孩子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恰恰相反,一二年级真是孩子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做了坏事的人,我们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小时候养成了坏习惯,最终就一定遗害孩子一生。好习惯也是如此,一旦养成好习惯将陪伴孩子终生,家长自然省事、省心。

更重要的是,由于是从三年级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在学习上将出现第一次分水岭;明显地出现好、中、差成绩,若再加上一、二年级时孩子不做作业、学校不考试,孩子缺乏基本的学习压力,将导致孩子的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不好,三年级一考试,学习成绩不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将受到严重的打击,更将加大好、中、差成绩及学生的分化,孩子就将出现偏科、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等严重问题。孩子的学习、未来,以及全家的幸福都将被毁掉!因此家长在孩子一二年级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几乎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久的家长自然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而学习的细节是由高学习能力、好学习习惯决定的。



郑州教育微信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郑州教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