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教育,让教育更有温度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 张松晨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得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针对我们学校,什么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怎样做才能保障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存在,它才拥有了“校园”的本意;教师因为有了校园,才会在一起相聚做起有关“教育”的事业。而学生的需求,最直接的便是“课程”与“课堂”。可以这么说,课程与课堂决定了学生在校园里基本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说,课程与课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目前我们学校面临的基本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融教育”的概念,凝练其核心理念,在融教育的整体架构下,做好“融德育”、“融课程”、“融课堂”,全员、全程、全方位倡导“融文化”,努力做有未来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一、 融教育的提出与核心理念

甲骨文

(融),下边是土,上边是三条蠕动的蛇,本意是“冬眠的虫蛇在暖春复苏蠕动”或“炊气上升”。“融”有“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调合、和谐;流通;长远、永久”四种基本字意。晋代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说“融而为川渎”,这里“融”的意思是“融化、消溶”;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首次使用“融会贯通”一词,取“融合”之意;“融”也引申有“通达、流通;和煦、暖和”的意思。

我们提出“融教育”,就是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教育具有“和谐”的基调,能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温暖人心,面向未来,通达致远。

晋顾凯之在《风赋》中说:“惠风扬以送融,尘霄霏以将雨。”晋阮籍在《咏怀八十二首之四十二》中写道:“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左传隐公元年》中有“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之说;宋代韩淲在《采桑子》中写道:“依旧东风,箫鼓吹香醉脸融。”由此,我们凝练出融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达颖悟,惠风送融。

二、 融教育的理论基点

(一)融教育,符合“做有未来的教育”理念

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郑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做有来的教育”的发展理念,强调在遵循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社会的道德、知识、技能等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从而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融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达颖悟,惠风送融”,旨在润物无声中将德育和智育相互融合,在德育、课程、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基于当下,面向未来,为未来育人。

(二)融教育,契合学校发展的规划与愿景

学校三年规划明确以“一切为了师生的终身发展”为办学理念,遵循“特色促发展,师生共成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凝心聚力铸五项工程,砥砺奋进促四种变革”的发展路径。融教育不仅重视队伍建设,还将课程与课堂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激发课程活力,使得课堂日趋高效,让学生们在课程的世界里徜徉,在有温度的课堂中体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三)融教育,贴近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围绕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的道路。我们提出“融教育”就是在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两个方面,重视“供给侧”,关注“需求侧”,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具备“融合”的样态,凸显“和谐”的底色,通达致远。

(四)融教育,为德育、课程与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

以德促智,以智养德,德智相融,是融教育对德育的基本要求;在课程规划中设置融合课程,在课程开发中倡导融合理念,在课程实施中体现融合样态,在课程评价中提升融合品质,是融教育对课程建设尤其是校本课程建设提出的内在要求;传承“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德”“融本”“融道”“融洽”,即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和谐师生关系,是融教育为课堂教学指明的应当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三、 丰富融教育发展的内涵

(一)融德育

1. 融传统:以《弟子规》教育为抓手,传承传统

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此方能将民众的直觉经验和大道人心融合在一起;孔子说“为仁由己”,就是说,每个人只要挖掘自己,就能找到仁,而“致良知”(王阳明语)。《弟子规》教育应运而生,它是一部教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国学经典,继承了孔子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的理论,文质鲜活、易于接受,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以《弟子规》教育为抓手,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修身立人处世,教人向善、宽容、诚信,养成良好的习惯。

2. 融礼仪: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倡导文明礼仪

孔子在《论语》中写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达了人能够通过修身的方式获得人格的享受的观点。我们应当让学生沐浴《弟子规》的传统光辉,进而借助“空乘”特色教育的力量开发仪式课程,开展礼仪教育,让每一个四十四中学子都能够接受礼仪的熏陶,做彬彬有礼的人,成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充满自信、勇于担当,具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

3. 融正气:以班风学风建设为抓手,激浊扬清

班风学风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卓越的班级工作,需要带好四支队伍,一是年级长队伍,二是班主任队伍,三是家长队伍,四是学生干部队伍。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培训、家长课程等加强家校联合、日常管理、班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风学风积极向上,激浊扬清,志存高远,学而不厌。

4. 融品德:铸就品牌特色德育

通过研发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培育学生良好的德行。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在活动中加强德育实践,注重环境熏陶挖掘潜在德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进行德育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全景德育,铸就德育特色品牌。

(二)融课程

1. 在课程规划中设置融合课程

设置“融合探究课程”,分“拓展探究课程”与“STEAM融合课程”两类课程。“拓展探究课程”以探究创新为主,强调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动手操作等深度学习方式。“STEAM融合课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解决基本课程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知识,以PBL项目学习为载体,体现“融·易”思维,即重在融合与改变,通过设计、分析、决策、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能力的提高。侧重培育理科见长的创新型人才,使参与学习的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与探索的乐趣,发展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 在课程开发中倡导融合理念

在课程开发中,一是针对创客理念与学校课程规划开展通识培训,促进观念转变,选择合适路径开发课程;二是组建 “教师创客俱乐部”,倡导“个人跨界”、“交叉感染”与“互换苹果”式学科融合,实施“多元共享,文理渗透,资源整合,主题云叠,链接互通,智慧互联,项目牵引,思想交融,创新复合,跨科融创”等融合策略,使得课程开发由普及逐渐走向融合。

3. 在课程实施中体现融合样态

在实现网络选课和走班上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课程可选的基础上力求体现跨界与融合。加强学科融合与空间整合,借助项目学习,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实验创客空间,加强空间建设与课程展示平台建设。一是依托比特实验室,开展物联网+STEAM创客教育;二是改造原有3D打印和激光雕刻实验室,以3D打印机与激光雕刻机及创意建模软件为依托,实现创意设计,作品打印、雕刻和作品展示;三是举办创客节,推介创客作品,将各课程的成果进行展示、展演、分享,让每一位参与课程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4. 在课程评价中提升融合品质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将定性与定量,过程性和成果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不但显示学生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过程更能体现学生创造性、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的提升程度。通过多元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正向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科融合中成长。

(三)融课堂

1. 遵循的理念与原则

一是坚持“融德”,即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意识,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二是坚持“融本”,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课堂中活生生的人,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体会、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生活的幸福,使课堂呈现鲜活、有趣,富于思考、思辨的生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深层次地学。三是坚持“融道”,即坚持合道至德。本立而道生,融课堂必须遵循“合乎道至于德”的规律,符合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着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四是坚持“融洽”,即坚持和谐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钥匙,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效果的催化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

2. 实现的路径与策略

“融课堂”建设,按照“融课堂研讨培植年”、“融课堂模式深耕年”、“融课堂品质提升年”的三年构建路径,逐步扎实推进课堂建设,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并从课堂模式构建、智慧课堂实践、作业建设、校本课程品质提升、教师队伍学习力改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强化质量分析与过程评价等环节,着力解决队伍建设与课堂效率中的难点问题,强化过程管理,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夯实教学质量根基。

3. 构建的模式与环节

坚持课改理念,构建融课堂模式,前提在于课堂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有纪律保障和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有效搭建,分课型差异化构建相应环节:新授课突出情景导入与构建生成,复习课注重问题诊断与构建归纳,讲评课重视纠错整理与讲评点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线明晰明快,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兼顾预设与生成,有效避免教师的独白,让课堂走向平等与对话,走向和谐与高效,走向科学与艺术,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心智的共同成长。

4. 工作的重点与抓手

狠抓教师专业发展,从师德师能两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努力实现青蓝同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融课堂模式构建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探索、研讨及作业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引领课、研讨课、汇报课、常态课的观课议课活动,深化教研效果。为了保障课改理念的落实,在推进融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要突出备课或教学设计的作用,不上无准备的课,上课须有教案,依案施教,保障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按照“学、评、教一致性”做好质量分析,通过数据实证,构建质量分析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 融教育倡导融文化

海纳百川,有“融”乃大,融教育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形态,不断改进、完善、发展和丰富自身,形成独特的教育文化。

融教育通过融德育、融课程、融课堂的构建彰显“融”样态,倡导融文化。

通达颖悟:“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我们通过课程构建、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创客教育、社团活动、特色教育等一系列传承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活动,使得整个校园呈现流动畅达的景象,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以致“通达颖悟”的境界。

惠风送融:我们倡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在师爱为核心的高尚师德的基础上,以高超的专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目标。教育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润物无声,静待花开,惠风送融,是教育者应有的心态。

融古通今: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注重礼仪教育和礼仪文化的渗透,特别研发实施校史课程与仪式课程,厚德笃行,明礼达人。我们重视中华传统教育,汲取古人智慧,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融中贯西:我们在重视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开展多样化教育,注重学科渗透与高校合作培育,同时以课程与活动的形式,比如游学课程、阅读课程、专家与大师讲座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审视中国文化,主动融入又保持自我尊严,理解国际文化与规则,具有国际视野。

未来扑面而来,教育改革的大潮正在翻腾,新高考与新课程正打破常规,我们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的抉择。选择融教育,推进融教育,让我们一同携手向着春天进发,向着未来进发,将教育做得更有温度!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